聽覺歸根結底是人耳對聲音的行為反應。

WHO的數據顯示:聽力損失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已達到20%,2035年預計聽損人口比例達到25%。


如何發現聽力損失并不依賴個體主觀描述,而是需要利用聽力學檢查技術探測聽覺狀態。

聽力學檢查包括行為反應測聽以及中耳分析、耳聲發射、聽覺誘發電位,主要的臨床聽功能檢查手段,用于耳部疾病探查。也是臨床聽力學的工作。


行為反應測聽就是需要受試者配合測試并通過受試者做出反應記錄測試結果。包括純音測聽、言語測聽、耳鳴檢查、聲場測聽(測試音由外置喇叭發出)等。常規純音測聽測試是用純音最為測試信號,通常選擇1/1倍頻程的7個頻點。而FPT精細測聽則需要測試37個頻點的聽力閾值。純音測聽的結果是聽力圖,把各個頻點測定的聽力閾值連成一條線,便成為聽力圖,反映人耳聽覺系統的敏感度。是聽功能檢查最基本的項目,必須首選的聽力測試項目,也是測量聽覺狀態的金標準。

FPT精細測聽的目的是發現聽力損失細節狀態。因為人耳聽覺器官結構精細巧妙,極易損傷,尤其是內耳耳蝸毛細胞。90%的聽力損失都是由于耳蝸毛細胞損傷導致的感音神經性聽損。聽力損失占總人口的20%,達到中度聽損的人口達到總人口的6%,耳鳴發生率占總人口的17%,耳聾耳鳴發生率超過33%,市場需求極大。年齡和噪聲是導致聽力損失的兩個首要因素。但是,大多數聽力損失從輕到重,不易察覺,并且容易適應,所以,大部分聽損人口并不認為自己存在聽力損失。而是在聽力損失達到中度聽損時,出現明顯交流障礙才發覺。


聽力損失的危害很多,例如耳聾、耳鳴、聽-腦通路失調、認知障礙、加速老年癡呆等等以及其它副作用,孤獨、心理障礙…


【發現聽力損失是第一重要的】

早期干預可以避免或減少聽損副作用。

經藥物或手術治療后的各種聽覺問題都與聽力損失有關,因此,對聽力損失進行聽覺編碼補償是唯一的手段。因為毛細胞增殖再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聽覺康復的終極目標】

聽損發生后,一些聲音無法引起聽覺感知,換句話說就是聽力損失發生后聽覺器官無法接聽一些聲音或全部聲音。

聽覺編碼的作用就是根據個體聽力損失特征“修飾”入耳聲音,讓已發生聽損的部位重新感知聲音。因為,大多數聽力損失屬于不完全聽損,感知聲音的毛細胞數量減少導致,即感知聲音的能力減弱,通過聽覺編碼把入耳聲音進行“修飾”或“編輯”,然后按一定空間時間序列分別給剩余的耳蝸毛細胞,精確利用剩余毛細胞功能和數量。

傳統助聽器采用過時的擴音器技術,是整體放大聲音,無法匹配個人聽力細節狀態。并且,由于耳蝸毛細胞數量減少,這些放大聲音就會對剩余的毛細胞造成過度刺激,稱之為“小馬拉大車”。由于價格低廉,國內選購擴音器助聽器的用戶比例很高,但是,導致了另外的負面影響,因為效果不好,適用性差,聲音很大但是聽不清楚,所以,就抱怨助聽器,其實是選錯了助聽器產品和技術。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導致了助聽器“污名化”。


創新聽覺康復技術,創建全新的耳聾耳鳴康復模式,讓聆聽更輕松,便可創建個人聽力中心,獲取聽覺康復與聽健康管理技術和工具,掌控聽力。

1,精細FPT測聽

2,精細聽覺編碼

3,自主感知訓練

解決大部分聽力損失和耳鳴的實際問題。